项目研究背景
法律是实践的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改革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在法学教育中加强实务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技能,已成为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和法律人才培养的重心。笔者曾经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模糊查找,只有26篇文章,论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观点阐述、路径或策略探讨、 实践模式讨论、价值分析、教学改革等等。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上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比较零碎和片面,缺乏系统性,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缺乏探索。如,庭审实务技能教学中如何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如何“取长补短”?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目前的研究都尚未涉及或虽有涉及但缺乏深入研究。第二,将庭审实务技能教学置于培养新时代法律人才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成果较为少见,难以回应党中央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的要求,达不到国家本科人才专业转型之于法学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第三,尽管目前庭审实务技能教学逐渐引起重视,但缺乏系统的教材,大家都在探索之中。第四,缺乏庭审技能培养对提供法科生综合素质的实证分析。目前研究缺乏在充分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充分的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结论的实证研究,对技能培养的教学效果缺乏科学的统计
本研究以法律事务中的庭审实务技能培养为抓手,按照教育部《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落实中2023年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更新完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一体推进法学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法学实践教学。为法学教育改革理论提供实践探索。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一)目标
1.全面培养新时代法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法治建设进行了专章论述,培养新时代的法律人才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庭审实务技能是新时代法律人才的重要技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庭审技能是法治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现,直接关系到庭审的质量与效果,关系到法治观念的运行。要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法治人才,庭审实务技能培养不可或缺。
2.通过庭审实务技能,塑造新时代法律人的“工匠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法律人,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一是靠渊博的法律知识,二是靠精湛的专业技能,这就是法律人的“工匠精神”,既不屈服于权势、也不折腰于金钱,把法律的公平正义正确实施在中华大地上,是新时代法律人的使命。我国高校近年来对法律实践教育日益重视,基本上都开设了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课程,法学理论与法学专业技能结合的更加紧密,每一篇公诉词、辩护词何尝不是一篇法学论文,每一个细微的证据都关系到案件的真相,不精耕细作谈何法律的正确实施,庖丁解牛,技近乎道,只有千锤百炼方能成就工匠精神。
3.弥补传统法学高等教育中的短板。
庭审实务技能培养是目前高等法学教育中的短板,其具体表现为没有规范的统一教材,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方式五花八门,对国外技能培养的生搬硬套脱离我国司法实践,对司法实务中日新月异的新观念新方法视而不见等。教师课堂上引用的案例多是教师提炼抽象的结果,离复杂多样的现实较远,或者是按照法律理论的杜撰,忽略了实务中最重要的证据环节,这样背景下的庭审技能难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形,一旦日后学生走入真正的法庭,面对对方“不按照套路出牌”就会手足无措。
4.避免高校法学教育同质化竞争
加强庭审实务技能培养是避免高校法学教育同质化的重要途径,我省目前22所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除了四所传统强校外,其余高校法学专业竞争同质化严重,如何突出办学特色,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脱颖而出,是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思考方向。
(二)任务和主要思路
1.明确庭审实务技能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庭审实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刑诉法将整个庭审区分为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两大阶段,是否我们的庭审技能就以这两大部分来展开呢,抑或按照案件的处理流程从案件接待理、案件移送起诉各种文书、案件焦点归纳、证据的运用、案件分析等来展开呢,笔者认为庭审实务技能是指出庭法律人员参与庭审诉讼所必需的技能,包括:法律检索、归纳证据、制作出庭文书、举证质证、交叉询问、法庭辩论、法庭演讲及语言表达等。相对于法学理论而言,上述技能的习得更多在于实训,同时,也只有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后,模拟法庭这类的综合性实务训练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
2.设立体系化的庭审实务技能教学课程
庭审实务技能是一个系统,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典型案例分析、法律实习等途径得以实现,理论上要以培养庭审实务技能为核心,串联起上述具体的课程,将各项技能培养具体落实到相关课程中。
协同攻关、精心成立课题团队课题团队以法学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为骨干,以我校与市检察院共建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研究基地”为平台,长期聘任一线的优秀检察官为团队成员;其次以我校与律师事务所共建的“法学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心”为平台,长期聘任优秀律师为团队成员。结合我校文史与法学学院的统一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机制,将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表达、新闻学教学中的表演等师资融合起来,探索法学专业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
3.更新庭审实务技能的教学理念
过去我们对于庭审实务技能的教学观念上存在“走过场”的心态,也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没有充裕的实训场所,训练时间上也无法满足要求,对技能的要求“形式”大于实质。同时,司法实践中庭审各项技能的表现也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受法官、检察官、律师个人素质的影响很大,令人莫衷一是。言辞审理、辩在当庭是庭审改革的方向,培养规范的庭审技能是高校法学教育不可推脱的责任。并且、技能的习得需要反复长时间训练,高校从师资、场地、训练素材上都具有建立规范教学体系的条件、可以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培育学生的庭审技巧和法律应用技能,为其进入实务部门从事法律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模拟法庭是我院强势资源,先后获得全省模拟法庭竞赛三次一等奖既全省总冠军。模拟法庭竞赛指导教师法学案例教学经验丰富,已经成为课题组成重要成员,其经验是课题研究的重要资源。文史与法学学院法律诊所实践教学项目2019年立项,现在以湖南文理学院法律实践与服务中心为依托,每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多起,有大量的真实案件作为训练素材。
4.整合现有实践教学平台
法律实务能力训练课程的内容包括:一、庭审技能,包括庭审辩论,举证质证、交叉询问,法庭发言;二、法律文书制作技能,包括起诉书、公诉意见书、辩护词、判决书等;三、办案技能,包括咨询接待、听证、庭前会议、类案检索、诉讼可视化等。本校模拟法庭实验室解决庭审技能、法律文书制作理论与实践,学校法律实践与服务中心(法律诊所)、校外实习基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解决办案技能的教学内容。
我校法学专业目前拥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包括2023年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与常德市人民检察院共建省内首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实践基地,与湖南博集律所事务所共建法学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心,此外还有省级平台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法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湖南文理学院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上述研究中心、基地为庭审实务技能教学构建了平台。
5.改革庭审技能教学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庭审技能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庭审技能教学实践跨度大、涵盖不同课程,我们实施“三方主体,两面评价”的综合评定机制。“三方主体”是指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校外专家”、“学生互评”三方进行,评价依据包括“过程评定”和“结果评定”两方面予以评定。“过程评价”包括重点难点把握、学习态度、团队精神、文书撰写、口语表达、法律应用、庭审程序、类案检索、诉讼可视化、仪态举止十个评价指标;“结果评价”主要看起诉书、代理词、辩护词、公诉书等撰写成绩,最后得出综合评分。
校现已经开设的《典型案例评析》、《模拟审判与法律实务能力训练》、《法律诊所》为庭审技能培养的载体,下一步工作在于整合赋能,传承创新,打造人才培养亮点和特色。
三、主要工作举措
1.修改法学专业教学大纲,新增《法律诊所》课程,制定教学大纲,从22级开始组织教学活动,修订《模拟审判与法律实务能力训练》教学大纲。
2.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并将备赛活动规范化。
3.组建《法律诊所》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4.与常德市检察院共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实践基地”,每年年初召开“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实践基地”联席会议。通报上年度基地共建工作开展情况,共同商议本年度基地共建工作计划。建立学术、业务、人员交流制度,建立课题共同研究制度。
5.带领学生创办“白马湖说法”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寓教于乐,亦能普法。
6.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实践比赛,增强学生兴趣。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1.冯钟鸣老师获得2023年获湖南文理学院第一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2.2023年指导学生陈锦思等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3.冯钟鸣老师获得2023年湖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竞赛一等奖。
4.指导学生参加湖南文理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万有引律---法律检索》项目入住校孵化基地。
5.2023年指导学生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现场竞赛团体一等奖、书状一等奖、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24年获得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现场竞赛团体二等奖。
6.2024年5月参加中国刑法学研究会首届“高铭喧学术奖”颁奖仪式并做主题发言。
7.2024年6月16日在湖南日报理论版发表教改论文《创新技能教学方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
8.2024年8月主持省教育厅2024 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法律技能培养改革实践与探索 》。
五、特色和创新点
1.法学专业开设《法律诊所》课程
《法律诊所》课程的开设在全省高校处于领先位置,符合新时代对法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目前已经在法学专业23级全面开展《法律诊所》教学,由有律师资格的教师带领学生办理法律案件,展开沉浸式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学生在诊所式教学过程中对法律理论,实务技能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
2.打造庭审实务技能教学特色
重新修订《模拟审判与法律实务能力训练》教学大纲,加强对庭审发问技能、举证质证技能、法庭辩论技能、庭审文书写作等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收集信息搜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我校现已经开设的《典型案例评析》、《模拟审判与法律实务能力训练》、《法律诊所》为庭审技能培养的载体,整合赋能,传承创新,打造人才培养亮点和特色。树立我校法学专业在全省高校法学专业中的特色定位。
3.及时总结教学成果,研讨教学经验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成果经验,推广教学经验,力争早日完成专著《庭审技能培养》,为我国法学教育贡献文理力量。
4.加强科研,提高理论水平
2024年冯钟鸣老师获批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法律技能培养改革实践与探索 》,未来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法律实务教学,并且在知识产权专业领域将相关知识与庭审实务有机结合,为我院研究生教育打下特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