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典型分享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地方性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与体系构建研究
单位名称:数理学院
项目主持人:赵敬敬
团队成员:邹令、丁子桓、唐业喜
一、项目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并强调知行合一,“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倡导“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在劳动教育日益受重视的大环境下,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比论文总库数量,“劳动+思政”协同育人相关研究优质文章篇幅较少,有一定的研究与可进步空间。因而本课题通过对我国当前劳动教育理论发展现状加以分析,并以问卷调查方式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问题再诠,进而提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创新应用的思路与对策,以期针对性完善这一不足。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现状分析: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队伍建设及具体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指出高校学科体系、评估体系、师资力量、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的原因。二、问题识别:剖析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综合国外开展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三、对策研究:从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的策略原则入手,提出解决高校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总结研究成果和贡献,强调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策研究的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思路:首先通过大量文献收集、归纳、整理,对劳动教育理论渊源与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探讨其价值意蕴,文献资料的大量收集为后续论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在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设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能找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相关原则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对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劳动劳动教育形式化、课程开设不合理、脑体实践不平衡等现实性问题,提出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创新高校劳动教育方式、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管理体制等对策与建议,进而深度探索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三、主要工作举措
在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设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能找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对地方性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劳动劳动教育形式化、课程开设不合理、脑体实践不平衡等现实性问题,提出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创新高校劳动教育方式、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管理体制等对策与建议。为了有效实施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融合育人模式,地方性高校需采取一系列具体而深入的实施策略,以确保融合育人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
高校应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育人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融合育人的目标、 任务与路径。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确保融合育人的各项工 作有序开展。同时,高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 状况以及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并建立评价—反馈—优化的劳动教育质 量完善机制,不断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特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两者 有机融合于各门课程之中。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增加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等内容,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 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劳动教育理 念与思政教育成果。同时,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培养跨学科教师团队。鼓励和支持教师跨学科学习与研究,培养一批既懂劳动教育又擅长思政教育的教师。通过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实施定期培训计划。针对融合育人的需求,制定定期培训计划,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劳动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技巧等,以提高教师的融合育人 能力。
(四)深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积极与企业、社区等外部机构合作,建立稳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 地。通过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同时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校的教育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与思政教育情境。通过项目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重新把握了地方性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融合性。劳动教育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与专业知识学习、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②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③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深度剖析了地方性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难点
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高校劳动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如劳动精神风貌教育、劳动价值取向教育、劳动技术能力教育,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敬劳动者的价值观。劳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的形态、劳动者的范围、劳动精神的内涵又有了许多新变化。因此地方性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坚持“体脑并重”,避免“窄化”与“僵化”;坚持“五育并举”,避免“独化”与“泛化”;坚持“劳逸并育”,避免“简化”与“粗化”。
(三)尝试构建了地方性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地方性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要做到多主体参与、全阶段重视、系统性开展,我们需要构建出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融合育人机制,这一机制应涵盖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融合育人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
五、特色和创新点
学术观点上的特色和创新:
一、从理论逻辑看,从“劳动教育”到“劳动思政”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为“劳动+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了理念创新、内容更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教育理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等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二、从历史逻辑看,我国高校劳动与思政教育具有协同推进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在萌芽起步阶段,高校劳动教育体现出为政治思想动员服务的特质;在探索成长阶段,高校劳动教育以基本生产技术教育为主;在平稳发展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功能逐渐从政治功能转向经济功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创新跃升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时俱进地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
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和创新:
一是研究方法新,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谐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进行对策研究,确保研究具有真实性、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二是研究资料新,通过查找相关文章,采用最新的思想理念,通过深入剖析劳动教育在思政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其他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