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典型分享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后疫情时代本科院校环境类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为例
单位名称:湖南文理学院
项目主持人:刘少恒
团队成员:杨基峰、李超群、郑丽英、陶建军
一、项目研究背景
2019年底,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全球,持续了3年多的时间,时至近日,新冠病毒已造成全球数亿人感染,几千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对于高校教育而言,这不仅是一次重大突发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验。这场大考验不仅改变了学生们曾经熟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后疫情时代,我们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的学生更是肩负着国家环保事业发展的重任,他们有着专业知识,对环境保护与治理有着更多建言献策的能力。因此在这特殊的后疫情时代,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考虑疫情对学生思想的冲击,把疫情中出现的鲜活案例突显出来,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将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环境类专业课程教育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当今社会赋予我们的时代任务。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
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以案例为主体引发学生共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应用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兴趣和参与度。
任务
(1)在后疫情时代下,由微生物引发的环境问题仍无法引起重视。因此,注重思政内涵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创新以案例为主体引发学生共鸣。尤其关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环境问题,增加新实例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应用理解。
(2)学生的主观能动不强,获取知识的能力待提升。所以采用小组专题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自我观察、主动调查的能力。
(3)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思政教育作用不突出。故需强化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作用,提高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兴趣和参与度,确保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主要思路:
(1)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教学中案例支撑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价值;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实行小组专题合作讨论学习模式,锻炼小组团队合作能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考核模式,增加思政考核环节,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评价中的导向作用。
(4)评价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育人效果,并且设计出量化的考核指标来衡量改革成效。
三、主要工作举措
(1)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应该传播社会使命感,立德树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众多,如何充分挖掘,决定了理工科思政教育能否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例如,在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时,开篇就是介绍病毒——一类连细胞结构都没有,且只能存在于别的生物体内的超微生物。就是这简单独特构造的微生物中的一种——COVID-19,肆虐全中国,并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造成了2020年春节本应是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却变成万人空巷,人人恐慌的局面。在围绕专业知识如病毒危害、病毒传播、病毒控制等内容时,可以将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一些典型人物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等传递到学生热血中。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网络上的纷杂信息进行甄别,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力量的强大。每个在中国大地生活的人此次都是同生死、共患难,这种能让所有人共情的体验机会少之又少,把握这种难得的思政资源,可以大大降低专业知识讲解的难度,达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的。
(2)强化实践课程中体现的思政教育价值
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相关的实践课程较多,在这诸多的实践课程中强化思政教育,也是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微生物接种实验完成后,为防止生物污染,可要求学生自发进行污染器皿的灭菌、洗涤等,以培养学生们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曾经学生们可能不了解生物污染的危害,但在疫情时期,一旦出现因为处理不达标而使得携带着新冠病毒的医院废水随意排放的情况,由此造成的生物污染后果将不堪设想。环保从业者更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担起社会的责任。环保的本质就是公益性的,在进行课内外实践环节时,加入服务社会这些公益性元素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环保治理的全过程。这些过程可以较好锻炼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而且获得环保工作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以思政促教育。
(3)以案例为载体,开展启发式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坚持案例与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案例为载体,充分让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可以增强教和学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环境因子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不利影响时,引入现在较为严重的某湖区抗生素污染案例,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抗生素出现的原因、生产机制、人类进入后抗生素时代的发展方向,启发学生关于抗生素污染治理等问题的思考。此外,在课程考核中也可以结合案例设计题目,使之更贴近社会,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效果更好。在考试中设计题目:A市环保监察组发现,某印染厂部分废水在未经处理后于夜间偷排入附近河道,员工小张发现后打算立即报告,却被员工小李劝阻,说只是部分漏排出去的,影响不大。试问:1)该印染厂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是什么?废水直排会对河流生态造成什么影响?2)对于上述案例,谈谈你的感受。如果你是公司员工,你会怎么做?案例引入式的考题更能启发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
(4)注重学生反馈,避开“课程思政”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多依赖于教师主体性的引导。要想获得较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反馈十分必要。教师可通过分享课程心得、提交课程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除了知识的收获外,本课程对于自身价值提升的影响。曾有学生在学完水污染治理中的微生物后便发出感叹“原来生物膜就是一群团结的微小细菌集群体之力干掉污染物大boss的故事啊,果然团结就是力量”。
学生的反馈可以让教师更加注重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进行思政教育,走出常见的“课程思政”误区。其主要的误区之一是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点脱节,造成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的结果。实际上,学生对于过于生硬或突入的思政内容引入是抵触的,只有立足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起到全程育人的作用。此外,“课程思政”的另一常见误区是专业课教师过于主动的进行思政教育,与其完全让学生被动的接收,不如将主动权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达到思政教育入人心的效果。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1)论文著作:
[1]刘少恒,陶建军,郑丽英,胡熙. 后疫情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315-5319
[2]Shaoheng Liu, Rong Hu, Hao Zhan, Wanli You, Jianjun Tao, Luhua Jiang. Study on the biomolecular competitive mechanism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and their derivatives on thyroid hormones. Molecules, 2023, 28(21), 7374.
[3]陶建军,刘 江,谌晓芹,刘少恒,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转型现状研究[J],教育进展, 2023, 13(5), 2632-2637.
(2)其它应用:教学大纲、典型教学案例
(3)受益人数:90人
五、特色和创新点
本项目以本校2021、2022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年平均人数在45人左右。本项目以疫情要素驱动的课程重构,可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后在各年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中实施。同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公共卫生事件驱动型"课程改革范式,推广到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生物学、化学等其他专业中,让更多学生受益。注重课程思政育人的成效体现,培养具备大健康视野的新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