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8.
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典型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思想道德与法治》“三化四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名称:湖南文理学院
项目主持人:董树军
团队成员:李红革、周忠华、黄向阳、胡港云、朱凯玲、周双娥、张立群、李风、雷洁
一、项目研究背景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主要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即“做怎样的人,怎样做人”,如何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更好的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符合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本课程团队在教学设计方面凝练出了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的“三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方面凝练出了课堂教学明理、原著阅读悟理、社会实践求理、理论宣讲传理层层衔接的“四理”教学模式,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以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理论讲解不透、吸引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让《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1.研究目标:
(1)课堂教学效果目标
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这门课的学习成为大学生内在的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变成大学生自觉、自主的行动。坚持以理服人,既克服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又克服忽视理论、只追求热闹的做法。课堂教学中既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努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做到以情动人。
(2)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有意识地保留和鼓励不同的教学风格,探索多样化、分众化的教学团队。重视课程团队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使课程团队成员高职称比能够达到60%以上,培养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以上,省级教学能手1人,争取课程团队成员在省教学竞赛、省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并力争获教育部奖项。
(3)学生学习能力目标
通过进一步教学改革及凝练“三化四理”教学模式,持续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社会的能力,并联合相关学院打造优秀学生党支部、优秀学生政治理论社团,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级学科竞赛并获奖。
(4)团队服务社会目标
充分发挥本校在地方高校中的领头地位和教学团队的理论优势,通过集体备课、理论研讨等方式,组织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联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培训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主要任务:
(1)实施“三个融合”,深化教学改革。按照“三化四理”的改革思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整体的教学安排中实现课堂教学明理、原著阅读悟理、社会实践求理、理论宣讲传理的深度融合衔接,在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三个深度融合,更加全面系统的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
(2)强化“三项工程”,激励教学创新。狠抓质量工程,组建学院督导组,运用质量监督体系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健全集体备课会制度,根据新教材和最新政策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等;建立教学团队工作机制,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实行智慧思政工程,推动和引导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鼓励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政教学新生态。实施“思想领航”工程,配合落实书记校长“思政第一课”机制,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名师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改革,探索建设示范“金课”。
(3)注重“三个参与”,做实队伍建设。注重引导团队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创新、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创建、参与对外交流学习,加强团队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课程团队成员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创新,对于教学改革力度较大、成效较好的团队成员,予以重点支持和推介;大力支持课程团队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建设,定期召开教学团队建设专题会,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善课程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团队建设质量;鼓励课程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将课程教学好的经验和方法带回来,并且将我们自身好的经验方法传播出去,提升课程团队影响力。
(4)搭建“一批基地”,搞好课程实践。发挥本土资源特色优势,搭建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扩充一批优秀课程资源。盘活“红色文化”和“好人文化”资源,以学生身边的红色资源、好人故事为素材,努力打造一批优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推进红色文化、好人文化融入课程建设。同时,利用搭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按照“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原则,引导学生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者。
3.主要思路:
(1)三化: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
① 项目化:实施项目化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探索为中心。课程团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定了课堂项目、校园项目和校外项目三类参考项目,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变为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 网络化: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网络资源库,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网络课程体系。一是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云课堂观看视频,学习新知识,完成基础习题,教师依据反馈数据及时组织备课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答疑;二是及时录制课程亮点元素微课库,同时深度聚焦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答疑释惑,推动学生自主完成深度学习。三是联合超星集团创新考核方式,并于其共同开发建设了网上考试平台,确保考核评价的可信度与效度。
③ 专题化:我们按照“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依靠主讲,超越主讲”的总体思路,创新实行《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打破课堂壁垒,组建课程专题化教学团队,研制专题教学指南、开放配套教学资源、分专题开展跨班授课等形式,实现靶向聚焦,集体攻关,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授课风格,真正打造让大学生喜欢的思政“金课”。
(2)四理:课堂教学明理、原著阅读悟理、社会实践求理、理论宣讲传理
① 课堂教学明理: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团队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② 原著阅读悟理:为强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课程团队组织师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理论学习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阅读内容,组织师生在课外以读书会的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理论水平。
③ 社会实践求理:课程团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的讲话精神及实践育人的相关要求,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撰写调研报告,让学生从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实必然性。
④ 理论宣讲传理:课程团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及“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讲话精神,要求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理论宣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者,并在实践中增强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主要工作举措
1.抓住“三化”主线,突出课程建设重点内容。系统构建以“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化”教学模式,即通过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项目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渗透性和育人性;通过实施“内容重构、交叉轮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的高度和厚度;通过实施“资源在线、学习自主”网络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激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实现教学“思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有机融合。
2.抓好“四理”载体,科学构建教学完整体系。按照“理论精讲、经典熏陶、实践强化、宣讲升华”的改革理念,构建以“四理”为载体的完整教学体系,即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体系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有机融合;课外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提升学生的理论功底;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求理;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宣讲,把大学生培养成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者。通过明理、悟理、求理、传理,梯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与目的相结合,有效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3.抓牢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学团队专业建设。建设期内将积极引进本课程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高学历的青年教师,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多种渠道为教师提供出外学习、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社会考察等机会,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大赛,推动团队教师开展经常性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团队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教学专家参与课程和团队建设,提升建设水准。
4.抓紧教学评价环节,实现全覆盖系统性评价。在评价的原则上,要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评价方向为指引;在评价的理路上,要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为圆心,渐次延展到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体系上,立足系统性并分别从学生、教学和课程视角着眼;在评价标准上,应凸显课程的建设性、教学的形成性、学生的发展性;在评价模式上,要建立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合一的学生素养评价模式;在评价结果运用上,应基于循证思路,指向教师发展建设和卓越课程体系打造。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1.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课程团队成员围绕“三化四理”教学模式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近五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思想道德与法治》先后获得湖南省一流课程、湖南省思政课程育人精品项目和湖南省微课建设项目,团队成员获省级教学比赛奖20余项,学生学科竞赛获奖50余项。教学改革经验获《中国教育报》《三湘都市报》《新湖南》等主流媒体报道,《明理、悟理、求理、传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获湖南日报整版报道。
2.有效培育课程团队。围绕着课程教学及相关问题研究凝练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14人中,教授5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其中大部分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和优秀思政课教师荣誉称号,1人获教育部教学能手,2人获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1人获湖南省优秀教师,6人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个人,打造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政治过硬、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学生素养显著增强。通过“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为主要特色的“三化”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素养,通过明理、悟理、求理、传理“四理”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生思政社团“习马研读社”获评教育部优秀社团、湖南文理学院特殊贡献模范,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近五年共开展宣讲活动1000余场,先后获得教育部和湖南省优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5名学生获得湖南省“芙蓉学子”,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思政课微课开发成果共享大赛二等奖等20余项,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
五、特色和创新点
1.育人有魂:更新教学理念,打造了思政金课
构建的“三化四理”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为灵魂,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教育主体、尊重教学内容,将教材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与学生疑点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搭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共生共长平台,培养了团队精神,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2.育人有根:重构教学设计,提升了教学实效
推进“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立体教学设计改革,建立起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1+1”授课模式,打造《思想道德与法治》“移动课堂”,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融通,实现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站位高、活起来、接地气,能够更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育人有法:实施四理驱动,融通了育人全程
明理、悟理、求理、传理的四理教学过程,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学生身份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了地方高校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作用。除此之外,建构了新的考核方式与方法,以“传理”能力作为考核学生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现了以“讲”促“学”。
4.育人有趣:创新实践教学,夯实了行为养成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利用“习马研读社”和“理论宣讲团”有效促进学生行为养成,并把学生的实践成果变成了作品、展品,实现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丰收。开展的特色主题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把“有意义的事情”变成“有意思的事情”,而深入的社会调查则是把“有意思的事情”又升华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