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2022年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应用转型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3-03 15:26   审核人:   (点击: )

附件8.

 

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典型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应用转型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单位名称:湖南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项目主持人:李广松

团队成员:李平平、宋廷菊、陈蕾

 

 

一、项目研究背景

“2014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讲话中提出,现阶段地方高等教育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而不少新建地方高校囿于一些传统理念,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创新,致使培养的行业人才不能完全适应新型竞争环境下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改革和创新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成为高校专业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应用转型主要是普通本科高校,这些高校大都是新升级的地方院校,在教学培养模式上千篇一律,互相借鉴,导致培养方案大同小异,不能突出特色。应用转型就是要求院校立足地方,着眼于社会服务职能,加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因此作为地方性教学型院校考虑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生产实际进行应用性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持和应用性技术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装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迅猛发展,服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装企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不少企业争抢的目标。我国作为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对服装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们对服装与服饰设计的要求愈来愈高,同时服装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培养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服装设计人才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1980年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适应社会的潮流,相继成立了服装系或开办服装专业,1988年在北京又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服装高等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这些高校创办的服装系或服装专业开创了我国服装教育专业的新纪元,为我国早年的服装业输送了大量的服装设计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不再是护体保暖这种低层次的需求,而是在服装的款式、造型、面料、色彩、制作工艺、舒适度、美观等方面要求更高,服装企业越来越需要优秀的服装设计应用人才。为此,中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农、林、地矿、师范、艺术院校、商业、综合类高校,像雨后春笋一样开设服装类专业(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服装模特、服装与形象设计、珠宝首饰、戏剧影视服装设计等)。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具有周密的学术性,同时又与社会生产、市场经济、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而这些正是综合性大学所拥有的学科,但是师范、农林、地矿类高校,由于各类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局限,相对问题较为突出。在现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区域性发展的不均衡性,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就业市场的竞争性、高等学校办学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等等,具体的的教育环节都在演化并催生崭新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发展趋势。在现今信息化、市场经济化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如何把握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和确立全新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来推进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事业的进步,已经成为亟待全社会具体化、规模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转型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此,各院校服装专业制定了比较符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装结构、工艺类课程为主,款式设计类课程为辅,并结合工程管理类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新兴的服装行业输送了大量理论性技术研究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服装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实力也越来越强。尤其近年来,市场瞬息万变,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可是,大部分地方院校仍固守传统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引导;服装教学与服装市场需求脱节,闭门造车,学生对市场、企业了解甚少。多数学生只能“读死书”,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了就业单位后出现了衔接困难,似乎空有满腹理论,却茫茫然无从下手。这样,一方面众多服装企业嗷嗷待哺,急需合适的服装专业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却因无法适应工作而待字闺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连接缺口,供需矛盾较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装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模式、发达的交通运输设施、领先的物流配送系统和环保、低碳型材料正在被服装企业广泛采用。但服装行业市场受国际经济影响较深,我国服装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制造技术、劳动力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投入,从数量扩张转向依靠科技、管理和人才的品牌提升,将传统的服装制造业向现代时尚产业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

    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和更全面的要求,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这就迫使为企业提供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加深校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地方性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培养有系统的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转换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高级工程应用研究型人才,这是目前服装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企业对服装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普遍要求。

    通过对应用转型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解决当前学生与社会要求脱节的能力,满足地方对使用人才的需求,改变以前人才培养模式不切合实际现状。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一)研究目标

在市场经济社会高速发达的今天,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这就迫使为企业提供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并基于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地方高校面向服装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行业发展学习为导向,进行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进行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培养问题意识为先进,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树立服务意识,可以为地方高校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新时期,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国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来源于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面向行业发展所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转型高校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根本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高校服装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任务

1.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往教学大纲没有突出应用创新能力,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计划设置的整体规划没有因时因地合理安排,有的可能因为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随意安排,可能引起课程知识的不连贯,违背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以上的原因,为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要转变观念,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加大对服装与服饰主干课程的改革力度,服装专业课程中增加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能力,加大课程的实践动手能力,即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结构优化,结合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保证专业课体系设置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相互协调。

2.教学方法改革。原来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填鸭式理论教学,脱离实际,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强调的的是动手实践能力。要对专业课程改变教材授课方法,可以展开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向他们的个性,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把培养学生自觉、自信、主动、独立的学习,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

3.教材建设。以前多数院校对教材的选用多是采购通用教材,教材内容东拼西揍,缺乏新意,书本知识单一缺少个性,专业特色不突出。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融入新的知识内容,增加筛选或制订对有利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创新应用能力的专业教材与实践指导教材。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多数院校建立的教学基地形同虚设,学校很少安排学生前去实践学习,也没有真正把行业的能手、专家请到课堂上对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院要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基地的建设的重要性,就要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能力强的课程要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技能。

5.整合资源,构建工作室制。根据院校服装专业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整合学院实验教学资源,构建服装工作室加强设计实践教学,实行导师制,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直接地参与社会服装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以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引导、丰富课堂教学,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拓宽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开展国内外高院及企业合作交流,加大办学力度,实现创新应用人才国际化。

(三)主要思路

1.通过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课程结构调整与优化,形成有利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2.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课程中,引进启发式、探讨式、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创新应用能力教学水平3.通过教材建设,形成适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创新应用人才能力的培养4.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形成专业技能培训规范,有利于提升学生岗位能力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5.通过整合学院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工作室加强设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6.通过国内外高等院校及企业合作交流,加大办学力度,实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创新应用人才国际化。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一)教学改革方案

改以往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复合性实践型教学模式,开放各实验室,强调各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组成创新设计与制作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学生实践创新及动手能力。建设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构建工作室加强设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实践过程

1.深入到服装企业跟踪调查毕业生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组织服装企业及院校专家对人才需求进行研讨。

2.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沟通。既可以让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也可以吸纳服装企业高管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实践指导,探索多元化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模式探讨。

3.加强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材的制订与建设。

4.整合学院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工作室加强设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5.在技术创新和设计应用方面,主要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具体思路为:立足本地,挖掘本地丰富的民族服饰资源,如土家织锦、桃源刺绣等这些非遗质文化等,让学生结合所学服装设计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6.具体实施安排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按基础型、设计创新型和提高型三个层次进行规划,按必修和选修的不同要求提供给学生。

7.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组成创新设计与制作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类高水平的服装创新设计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发明活动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及动手能力。

8.建设创新人才基地。 基地设立实验与教学中心,包括服装制作室、CAD 教学与培训中心、服装制版室、民族服饰传统印染室、刺绣室、学生创新活动指导中心,还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启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空间和开展创新实践的实验室,提供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条件。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成果的学术价值

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研究成果有:根据人才培养需求,编制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1,教师、学生及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改课题发表的论文14篇,教师主编教材2部,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国家级大学生研创项目“湘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研究”,以获准立项【高教201810549007);“湘教通〔2018〕255号;教高司函[2018]39号”】,

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服装学科服装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提高了学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本项目的成果在艺术学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实行,还可以对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动画、美术学等专业提供借鉴和帮助,同时也可以为兄弟院校提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指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适用范围广泛。

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理论教学为基础,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通过编制完善服装与服饰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师、学生研究论文的发表,学生同时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参与的学科等,形成了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独特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与实践结合应用于创新、研发的学科特色。在产品设计、创新设计等方面取得好的成绩,并将成果应用于服装设计研创产品的开发,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特色。改革与重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达到优化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五、特色和创新点

该项目的研究就是要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制定要立足地方,着眼于社会服务职能,加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安排计增加《竞赛专题设计》,这样学生根据服装生产企业设计的需求或一些企业政府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的要求进行实践操练,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增加实践应用环节,改革与重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生产实际进行应用性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持和应用性技术服务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特色。

 

 

 

 

 

 

 

 

 

 

 

 

 

 

 

 

 

 

 

 

附:研究成果  

一、论文发表

在省级期刊上已经发表教改科研论文14,其中教师12篇、学生自己发表的论文2篇,还有5名学生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的论文,这都提高培养了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研究能力。

[1]李广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中文核心).2019.9

[2]李广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社会科学.2019.12

[3]李广松.现代学徒制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J].明日风尚.2020.08

[4]宋廷菊,周成军.谈服装工作室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艺术科技.2019.2

[5]宋廷菊.服装工作室服装工艺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艺术科技.2019年第13期

[6]李阳,李广松.土家织锦图纹浅析[J].教育.2018.01

[7]李广松,李冬英.湘西土家织锦的精神特征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J].山东纺织经济.2018.01

[8]李广松,杨瑾如,蒋娟.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文艺生活.2018.01  

[9]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以桃源刺绣在家居饰品中的应用为例[J].艺海.2018.10

[10] 陈蕾.桃源刺绣存世藏品现状与传承问题研究[J].常德论坛.2018.03

[11] 宋廷菊.常德丝弦表演人物服饰研究[J].艺术科技.2018.07

[12] 宋廷菊,吉晓田.常德地域文化中桃源刺绣在丝弦表演服饰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文艺家.2019.05

[13] 蒋娟,陈蕾.桃源刺绣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5

[14]李广松.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视觉审美艺术解读[J].艺术家.2020.05

二、学生的研创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研创项目“湘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研究”,【高教201810549007);“湘教通〔2018〕255号;教高司函[2018]39号”】

三、主编教材

1.李广松主编.《服装结构制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9.08;

2.李广松主编.《立体裁剪与制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9.12;

四、专利发明

1.国家发明专利

1、李广松.2018.10.30一种特殊工种作业服 ZL201710553456.4

2、李广松,耿路亭,宋心苒、宋凤萍等,2020.4.21一种服装设计用画板ZL201810768530.9

2.实用新型专利

1、李广松,易帆顺等,2019.03.08一种服装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处理装置ZL201820276914.4

2、李广松,易帆顺等,2019.03.08一种可拆卸的服装出厂质检装置 ZL201820716503.2

3、李广松.2018.04.17一种服装压力舒适性的测试装置ZL201720118823.3

4、李广松,易帆顺等,2018.11.09一种服装扣柄缝纫规整装置ZL201820270659.2

5、李广松,易帆顺等,2018.11.30一种服装废料回收装置 ZL201820716581.2

6、李广松,易帆顺等,2018.12.07一种服装打版机 ZL201820716582.7

7、李广松.2019.04.05 一种服装制作用吊牌穿孔装置ZL201820262944.X

五、学生学科竞赛

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服装学科服装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1.宋凤萍.2019.06 2019年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作品(锦韵•织愈)三等奖 湖南省教育厅

2.杨瑾如.2018.05 2018年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作品(锦里)二等奖 湖南省教育厅

3.黄垚.2018.05  2018年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作品(追忆•青花)三等奖 湖南省教育厅

4.蒋娟.2018.05  2018年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作品(追忆•青花)三等奖 湖南省教育厅

5.周成军.2019.06 2019年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作品(Balance)三等奖 湖南省教育厅

六、其它

1.人才培养方案1份。

2.教学大纲1份。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