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一)研究目标 目标一:认知大美中国,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旅游资源认知及开发思维 全课程行业大案例分析11个,涉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地方文化挖掘、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章节相关关注点;在课堂上,课后任务、小组研讨中紧密结合国家旅游政策、行业发展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反思和引导,认知大美中国,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旅游资源认知及开发思维。 目标二:唤醒学生历史责任感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态观 “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的研究性教与学的设置目前有5处,内容涉及:我国旅游国家政策分析、中国湖泊旅游资源的演变、溶洞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文化冲击、投资过亿的中国古镇现状分析等。研究性教学设置点的思政关注在:社会民生、旅游生态环保、旅游资源开发痛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等方面。 在实施研究性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着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倡导教与学的形态是“主动作业”,采用田野调查法,组织学生深入地方景区,社区。使用问卷、座谈,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吃苦踏实的研究作风和团队意识。通过发现痛点、挖掘文化、创新对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三:建立文化自信并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程实践立足地方文化挖掘,根植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旅游资源与开发”组织课程实践的思路定位在:了解地方旅游资源、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于未来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而言至关重要。这决定了他对待资源的态度,开发资源的思路。课程实践融入课程思政,能更好的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服务地方旅游经济。 (二)任务和主要思路 通过建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为实现四个“确保”: 1.深化团队合作,确保优质课程服务 课程团队教师高效的合作与分工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促进合作积极 性,有必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保障团队的可持续合作。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外出培训、调研等方式共同提高课程服务专业水平。 2.整合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思政融合 充分进行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思政要点做到设计有节奏,有内容,有参与,有互动。通过思政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在课程理论与实践学习中真正落实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育人要求与技能培养。 3.优化学科交叉,确保学生创意落地 课程基于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视角,以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为根本,进一步拓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借鉴新思维,融入新技术,尝试新方法。 4.密切行业合作,确保人才培养对接 将实践环节的教与学打造成“项目式推进模式”。紧密与景区、旅游规划策划公司、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合作,作实与旅游业界的“项目+”模式,让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得以提升,培养真正受行业欢迎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