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5
2024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优秀典型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 寻根教学:促进公费师范生“四爱”目标实现的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单位名称: 湖南文理学院
项目主持人: 罗碧琼
团队成员: 刘宇文 唐松林 周红茹
一、项目研究背景
政策背景。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特别强调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师道。
历史背景。从出场学的视角来看有两条主线。一是纵观我们的乡土文化,它有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近代史18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还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沉淀,二是和美乡村的出场逻辑,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到习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都是注重乡村社会的物质条件与外在环境的改善,直到二十大提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侧重于体现乡村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内在美,提升村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现实背景。我们现在培养的乡村教师与城市化没有差异。乡村教师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已经完全异于了乡下人,在我们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了乡村教师的乡土记忆,培养出来的人也不再为乡土社会所用。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1.研究目标
(1)使(公费)师范生联结民族传统,了解乡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性与统一性,对生命与世界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联动高校与乡土,唤醒乡村教师寻根意识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进而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公费定向师范生“爱思想、爱乡村、爱儿童、爱教育”目标的实现。
(3)形成乡土文化遗产开发能力与情怀;既要守望乡土,尊重历史,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联结现代。
2.研究任务
(1)探索“寻根”目标与课程目标如何统一
(2)唤醒公费师范生的乡土记忆与开展乡土文化的搜寻
(3)建构各门课程教学寻根的一般模式
3.主要思路
由于乡村师范教育长期偏离了本土文化,其教学与乡村社会生活相差太远,忽略了乡土记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未来乡村教师的培养,失去了乡土文化衍生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必然使乡村教师缺乏回归精神家园的乡土意识、民族责任与文化自信,必然导致乡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生态危机。本研究旨在通过寻根教学与乡土联动培养出来的人能再为乡土社会所用。具体思路如下:
(1)在厘清寻根教学等基本概念的同时,以生命哲学与生活的教育理论为基础,从深远的乡村历史关系与记忆表象中,感受民族信仰与传统文化的灵魂、历史与关系的生命力量。
(2)以语境挖掘探寻课程文本中的自然与生命信息。
(3)以记忆追寻,钩沉(公费)师范生家族的、家乡的、国家的群体记忆与文化痕迹。
(4)以文化联创开启乡土与世界的对话,即通过搜集与整理、描述与理解、对话与提炼、改造与创新,树立整体文化概念,联结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开拓乡土文化的未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与精神支撑。
三、主要工作举措
本项目从理论研究入手,以寻根教学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论与生活教育论为基础,探寻课程文本中的乡土痕迹,追寻家庭、家族、家乡与国家的民族记忆,在传承与关联乡土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建构整体文化概念与生命意识。具体实施策略为:
(1)课程教学的语境挖掘策略
寻找课程语境的乡土痕迹。在公费师范教育课程教学中,从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中,探寻与开发课程内隐的、生活的、历史的、关系的、存在的生命之音,是一种随境或联景的教学表达形式;它以含蓄明了、处理灵活、且高度组织化为主要特色,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发展方式。(1)知识点的语境挖掘。根据学科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联结乡土历史与现实,开启公费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深刻理性,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开发他们乡土文化的能力与无限情感。(2)知识关系的语境挖掘。寻根教学结合乡土文化生活实例,以教学语境挖掘事物与生活的概念、属性、信息与情感,通过学生内在的记忆与经验联结,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本质是本能力量与乡土历史的与关系的生命力量的联结与交融与发展,构成生命的“天人合一”气象,不是传统教学中外在的、给予的知识点的堆积。
(2)课程教学的记忆追寻策略
通过发掘、追寻记忆,让生命穿透时空,绵延历史,联结多元,走向博大与深厚。(1)回味家族记忆。每一个公费师范生就是一个教学课程实体,让他们回忆家谱、家训、家风,讲述自己的血缘、亲缘与乡缘,诠释家法、家规、家训等行为制度规范,领悟孝悌为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律己助人等人文精神,缅怀家庭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关系文化等内容。(2)探寻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诉求与精神面貌,是中华传统文化摇篮和民族珍贵文
化遗产。它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节日风俗、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以及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是“乡风文明生长的丰厚土壤”。寻根教学通过启发公费师范生对乡土文化的梳理和提炼,结合其自身经验与体验,学会将地方性知识与更广泛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养成探索与创造乡土文化的能力。(3)传承民族传统。深以挖掘、转换、建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语境,使学生沉浸于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经过长时间的“润物无声”,就能在公费师范生的人格中,生长出一种民族素养和文化气质!
(3)课程教学中的“文化联创——开启乡土与世界的对话”策略
寻根教学既要有追寻历史的自觉,又要防止抱残守缺,权衡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实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变、乡土与世界的协同联动与生命超越。通过搜集与整理、描述与理解、对话与提炼、改造与创新、结合学科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会构建多元的文化理解框架,主动养成自身的综合文化创新技能与素养。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1.围绕本项目开展的理论成效
(1)2021年5月本项目研究团队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上发表论文《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的寻根教学》,提出了唤醒潜在的乡土记忆,回溯乡土文化的生命信息,挖掘宝贵的历史遗产,养成未来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生命意识、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使其成为“爱思想、爱乡村、爱儿童、爱教育”的乡村教育家,此乃寻根教学的内涵与初衷。其学理源于“创造即生命”“历史即生命”“关系即生命”“天地人合一”的生命哲学与宇宙哲学。然而,寻根教学还停留在经验的、被动的、形式的,甚至浮躁的层面,出现了崇生与逐利、保护与殖民、创造与毁坏等悖论。其化解方式如下:一是忆家族,究问题,谈预期,以追寻生命之根,钩沉公费师范生家族的、家乡的群体记忆与文化痕迹;二是续传说,易风俗,固精神,以绵延乡土之谜,探寻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根系与生命信息,彰显文化遗产中的永恒价值与精神内核;三是著教材,挖语境,激创造,以创联语境之缘,树立“寓杂多于整一”的整体文化概念,开启乡土与世界的对话,助力乡村文化的续存与振兴。
(2)2022年6月本项目研究团队在《大学教育科学》上发表论文《从“景观性”到“审美性”: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哲学审思与实践超越》,提出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关涉卓越教师培养与未来人才夯基,是深化师范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景观性”教育实习评价是当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基本样貌,以指标表象、主体分离和控制共谋为内核特征,表现为“片段指标的独白”。推进师范生教育实习审美评价,需要从灵性复归的主体性审美、彼此介入的间性审美、经纬对话的开放性审美三个方面着手,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评价理想。
(3)2022年1月本项目研究团队在《武陵学刊》上发表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乡土认同的内在逻辑》,提出乡村教师乡土认同是教师对乡土自然、社会关系、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理解、接纳、赞同与融入的心理过程,是乡村振兴必须依赖的心理基础与生命力量。其内在逻辑包括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就价值逻辑而言,它有利于丰富乡村教师核心素养,促进乡土文化承创,实现乡土知识与现代知识融合,重塑现代乡风文明。就内容逻辑而言,认同农民及自然关系,是对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人文遗产、社会村落与人际交往的判断、想象与关怀。就实践逻辑而言,在乡土生活中认同,以生命自然共同体意识深入乡土世界,以知识魅力与文化自觉和农民展开对话;在乡村变革中认同,以主人公的角色引领乡村教育变革,以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参与乡村社会变革。
2.围绕项目开展的改革实践成效
(1)2021年-2023年项目主持人在湖南文理学院2020级、2021级3300多名公费师范生中开设了《中国哲学基础》和《乡村教育寻根文化讲座:乡村教师生命的故事与乡村振兴》乡土课程,并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围绕家风家规家训、家乡优美传说、民间风俗、民歌民谣、家乡名人名言、家乡的影响等6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开展了系列讲座;编写了《生命的故事》《我的家训家规诠释》等系列校本教材。
(2)2022年7月项目主持人和项目组成员利用假期陪同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刘善槐研究团队在多个县乡中小学展开调研,撰写了《湖南文理学院公费师范生家族历史与家乡文化调查分析》的调研报告,被《红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3.本项目校内外应用和推广情况
本研究成果在湖南文理学院1000多名公费师范生中广泛采用,并在衡阳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湘南学院等兄弟院校加以推广。
五、特色和创新点
1.项目特色
本项目特色在于对公费师范生开展寻根教学,利用其独有的乡土经验与历史记忆,以现代性的眼光,科学方法对文化遗存、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融合与创新,提升其家乡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与责任感;养成乡村教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助力乡村扶贫防返贫与文化振兴
2.项目创新点
(1)理论创新
①在论文《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的寻根教学》中,提出唤醒潜在的乡土记忆,回溯乡土文化的生命信息,挖掘宝贵的历史遗产,养成未来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生命意识、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使其成为“爱思想、爱乡村、爱儿童、爱教育”的乡村教育家,此乃寻根教学的内涵与初衷。其学理源于“创造即生命”“历史即生命”“关系即生命”“天地人合一”的生命哲学与宇宙哲学观点。
②在论文《从“景观性”到“审美性”: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哲学审思与实践超越》中,提出推进师范生教育实习审美评价,需要从灵性复归的主体性审美、彼此介入的间性审美、经纬对话的开放性审美三个方面着手,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评价理想观点。
③在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乡土认同的内在逻辑》中,提出乡村教师乡土认同是教师对乡土自然、社会关系、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理解、接纳、赞同与融入的心理过程,是乡村振兴必须依赖的心理基础与生命力量。其内在逻辑包括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方面观点。
(2)实践创新情况
①在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中国哲学基础》和《乡村教育寻根文化讲座:乡村教师生命的故事与乡村振兴》乡土课程,带领学生围绕寻根教学主题,开展有关家风家规家训、有关家乡优美传说、民间风俗、民歌民谣、家乡名人名言等系列调查与讲座。
②项目主持人和项目组成员多次利用假期陪同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刘善槐研究团队在多个县乡中小学展开调研,撰写《湖南文理学院公费师范生家族历史与家乡文化调查分析》的调研报告。
(3)本项目产生的社会影响
①2022年7月2日,红网等多家媒体就本项目调研团队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刘善槐研究团队在多个县乡中小学展开乡村教师与乡土文化调研给与报道。
②2023年5月13日,项目负责人在第七届湖南省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暨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建设论坛分论坛做《乡村教师培养中的寻根教学》主题发言,获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赞许。
③2022年10月项目负责人在湖南郴州湘南学院南岭教育论坛上做了《公费师范生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研究:从乡村教师培养“四爱”理念出发》主题发言,获与会专家刘铁芳教授等高度赞许。
④2023年5月13日,项目团队成员在第七届湖南省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暨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建设主论坛做《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主题发言,获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赞许。